在智能手機流行的當下 年輕人緣何青睞“老年機”
太原新聞網 2024/11/03
24歲的陳欣在網上左挑右選,最后花300元,給自己買了一款多為老年人用的簡配版手機。小機身,只能撥打電話、收發短信。銷售手機的商家也表示,“老年機”仍有市場,除了老年人,還有不少年輕人購買。智能手機逐漸被老年人所接受的同時,幾乎被淘汰的“老年機”為何反而受到一些年輕人的青睞?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。
想要專注
陳欣住在露澤園小區,本科畢業,工作了1年。由于學歷問題,她感覺發展受限,索性辭了職,正在復習考研。
她與老同學、原同事,還有不少朋友聯系緊密,每天發微信互動經常聊起來沒完,微信發了一條又一條,時間不知去了哪里。學累了,她又拿起手機,隨手點開網劇或刷起短視頻,回過神來,幾個小時沒了。她自我反思,是缺乏自律。若是這樣下去,考研只能重新來過。
于是,她決定在全力備考期間,棄用智能手機。換成“老年機”,家人、朋友有啥事能打電話。若是上網查資料,可以用電腦。
記者采訪發現,一些面臨考研究生、考公務員的年輕人,或者在校大學生,他們不愿被打攪,想要更加專注時,會去選擇這種“爺爺輩”的手機。
減少依賴
31歲的杜曉明,也花幾百元買了臺“老年機”。他說,自己對于智能手機的“迷戀”程度有點高,以至于影響到了孩子,想換個功能少的手機。
“每天睡前,最后一件事是刷手機。早晨醒來,頭件事還是找手機,躺在床上看一會兒朋友圈或者短視頻。”他苦笑著說,出門有時忘帶鑰匙,但絕對忘不了帶手機。哪怕走在路上,隔一會兒也會下意識掏出手機,看看有沒新信息。坐在地鐵上,看手機成了唯一的消遣方式。
下班回家,他照樣機不離手,導致上初中的兒子“有樣學樣”,學累了也要玩一會兒手機。杜先生決定帶個頭,回家換成“老年機”。下班時間,單位一般不會聯系自己,若有急事,也可以打電話。重要的是,能夠“強制”自己不再玩手機,也不會影響孩子。空閑時間,可以看書充實自己,更有意義。
一些年輕人,正是出于這個原因,才用上了“老年機”。27歲的侯女士說,手機原本是個通信工具,可功能越來越多,還能安裝各種App。對于有些“自控力差”的人來說,很容易沉迷其中。
當備用機
46歲的朱海星在大南門經營一家手機店鋪,主要銷售各種智能手機。不過,他告訴記者,店里也會少量進一些“老年機”,因為仍有人買,其中不乏年輕人。
他說,現在的智能手機,功能繁多,直接導致了耗電量太快,有的甚至要一天充兩次電。而且,智能機的“塊頭”越來越大,都快成了小平板電腦,攜帶確實不方便。因此,有人買一臺“老年機”備用。在外時,智能手機沒電了,可以用來臨時應急。關鍵是,機身小巧、價格低廉、續航能力長并且抗造耐用,這是智能手機比不了的優點。
有一些年輕人,出現了眼睛干澀、頸椎不適等癥狀。看過醫生,均被叮囑“少玩手機”。還有人是為了體現個性,純粹獵個奇、圖個樂。
采訪中,一名使用“老年機”的市民這樣說:“功能再多,說到底,手機只是個輔助工具。有時,適當給生活‘做減法’,從‘虛擬世界’中跳出來,才會注意到更多生活中的美好。”
掃描上面二維碼
手機看資訊
加入城市買房砍價群,實時討論購房熱點話題

獲取樓盤信息

進群聊房
- 相關閱讀

加入買房砍價群
- 討論購房話題
- 你問我答
- 專業講解
- 全面分析
今日熱點要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