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非遺太原”?丨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:五藝精耕出珍味

            太原新聞網  2025/07/28

            山西人的餐桌上,總少不了一瓶老陳醋。涼拌菜里滴上幾滴,酸香瞬間喚醒味蕾;餃子蘸著吃,醇厚的滋味能中和油膩;就連燉肉時加一勺,也能讓肉質更鮮嫩,湯汁更濃郁。這抹獨特的酸香,早已融入山西人的飲食基因,而其正宗源頭,便在清徐。

            作為山西老陳醋的發源地,清徐的釀醋歷史悠久。一代代匠人堅守傳承的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,讓這獨有的風味穿越時光,香飄四方。2006年,該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山西水塔醋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其傳承保護單位。

            楊建龍查看原醋陳釀狀態

            古法傳承載匠心

            走進水塔醋業生產園區,右側是寶源老醋坊博物館。青磚灰瓦、古木雕刻,盡顯古樸韻味。

            “相傳,堯帝城西南有玉泉,帝親往釀‘苦酒’,就是我們今天所吃的醋,這事兒就發生在我們公司這一帶。”寶源老醋坊博物館負責人、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建龍介紹,后人以堯帝為師,開啟了綿延不絕的釀醋史。先秦時期,清徐民間家庭制醋的條件已基本成熟;漢代,商業醋作坊在市井間興起;宋代,清徐本地高粱取代小米成為主料,高粱醋誕生;明代之前,清徐陳年白醋已聲名遠揚。

            真正奠定山西老陳醋獨特風味的,是清代順治年間的技藝突破。當地醋匠不斷實踐探索,在“醋化”和“淋醋”之間增加熏醅工藝,將陳年白醋改為熏醋,又增加“夏伏曬、冬撈冰”等陳釀工序,終釀出色澤黑紫、酸香濃郁、綿軟醇厚的山西老陳醋。彼時,“寶源坊”“順泰號”“同泰慶”等醋坊林立,清徐釀醋業步入鼎盛。

            技藝的火種從未熄滅。武潤威是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、原水塔醋業董事長。上世紀80年代,時任清徐第二醋廠廠長的武潤威,從老醋匠手中接過“地缸酒精發酵”“多缸式熏醅”“高密度淋濾”等瀕臨失傳的核心技藝。如今,楊建龍等人又從武潤威手中接過接力棒,讓數百年的釀醋智慧得以延續。

            楊建龍指導徒弟翻醋醅

            酸鮮綿甜香悠長

            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展示區內,原料間、碾磨間、蒸料間、酒醅間、醋醅間、熏醅間、淋濾間依次排開,“蒸、酵、熏、淋、陳”五道工藝,如一幅活態畫卷,在人們面前徐徐展開。

            原料間內,豌豆、麩皮等近80種原料用木斗整齊盛放。“主料必須是咱們晉中一帶種植的高粱,輔料搭配大麥、稻殼、麩皮等,比例須搭配得當。”楊建龍透過玻璃指著高粱比畫,語氣里滿是講究。“碾成4到6瓣最合適,太小會流失營養,太大不易發酵。”

            隔壁蒸料間,穿藍布衫的師傅正拿木鍬翻動木罕里的高粱。旁邊,前一晚悶好的原料已穩穩上鍋,蒸汽升騰中,醇厚的糧食香氣彌漫開來。“這是釀醋的底子活兒,蒸夠兩小時才算到位。”

            酒醋同源,做醋得先會做酒。酒醅間的陶缸里,蒸好的高粱拌入大曲與水,正“咕嘟咕嘟”冒泡。湊近一聞,濃郁的酒味直往鼻孔里鉆。“到這一步,酒就釀好了,醋啊,得比酒多熬幾道關。”楊建龍笑道。

            接下來就是醋酸發酵了。楊建龍的徒弟常東保正戴著銅指帽翻醋醅,過程中“叮叮當當”聲響不斷。“醋酸厲害,戴上銅指帽能避免腐蝕手指。”說著,他手腕一轉,黃白色的醋醅在翻動中逐漸松散。他解釋,與酒醅的厭氧發酵不同,這一步需充分供氧,且溫度控制在35℃以下,防止腐壞。

            最驚艷的是熏醅工藝,黃白色的醋醅經熏制逐漸變成了絳紫色,焦香與酯香交織。“咱這醋從不用色素,全靠這火熏出顏色與醇厚。”楊建龍指著醅料強調,熏醅是山西老陳醋獨有的核心工藝,也是擁有醇厚香氣的關鍵。

            淋濾環節則采用明清古法,循環套淋兩次,確保榨清淋凈,無沉淀。不過,這還不是終點——一萬口大醋缸在曬醋場列隊,等待著“夏伏曬、冬撈冰”,去除醋中的水分與揮發酸。“陳醋需存半年,老陳醋至少一年,越陳越香。”楊建龍摸著被曬得發紫的缸壁,“這樣才能釀出酸香綿甜、回味無窮的老陳醋。”

            水塔撈冰曬醋場

            守創相濟煥新顏

            醋史展廳的過道間,時光仿佛在此凝縮。玻璃罩內,元代的黑釉醋缸、明代的龍紋醋缸、清代的窯變醋缸依次排列;一旁,《看曲論》泛黃的紙頁上,大曲工藝的記載字字珠璣,與古缸相映成趣,勾勒出醋文化的歷史脈絡。

            “現在的寶源老醋坊,是在明代‘寶源坊’遺址上重建的。”水塔醋業黨支部書記、副總經理趙建強望向屋檐,“當年創始人韓寶源堅持質量第一、誠信經營,讓這醋成了皇家貢品,清末至民國戰火連綿,坊子沒了,但用心釀好醋的根沒斷。”

            這份對根脈的堅守,在2006年有了新的延續。水塔醋業按明清風貌重建老醋坊,從生產工藝、釀醋器具到匠人服飾,完整復原了古代釀醋場景。如今,博物館常年游人如織,不僅成為了山西醋文化的展示窗,更成了游客沉浸式感受醋韻的“體驗場”。

            7月21日,老陳醋品嘗區里的酸香格外誘人。來自廣東的陳玉玲捏著試飲杯,先嘗5年陳釀,酸得瞇起了眼;再抿10年的,眉眼舒展開來,笑言:“這酸不扎嘴,綿乎乎的,帶回去讓家里人也嘗嘗。”

            傳承不止于復刻。車間里,楊建龍憑色澤、溫度等細節判斷發酵狀態,手把手向徒弟傳授實操技藝;武潤威主編的《中華醋典》,系統梳理醋的起源、歷史與生產工藝,讓流淌在時光里的智慧“有章可循”。

            老手藝也在時代浪潮中長出了新筋骨。水塔醋業研發的“醋醅狀態智能判別系統”,將老師傅們的“望聞問切”經驗轉化為可視化數據,讓“絕活”實現可復制傳承;面對消費升級,陳皮醋、保健醋等新品不斷涌現,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營養學巧妙結合,酸香里添了新意。

            正如老陳醋必經“夏伏曬、冬撈冰”淬煉方能醇厚,這門技藝,也在堅守與創新中愈發鮮活。老陳醋的酸香,既能喚醒祖輩的味覺記憶,也能打動當下的食客,這才是非遺技藝最珍貴的模樣。

            記憶檔案

            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是清徐縣地方傳統技藝。以當地種植的紅高粱為主要原料,以各種皮糠為輔料,以紅心大曲為發酵劑并以曲代料,經合理配料、蒸料、采用稀醪厭氧酒化、固態醋酸人工翻醅、高溫熏醅、高密度淋濾、高標準陳釀等工序,終制成具有“酸、香、綿、甜、鮮”五大特點的山西老陳醋。這種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技藝在清徐世代相傳,經不斷改進、完善,形成一套獨具北方風格的高級食醋釀制技藝流程。

            掃描上面二維碼
            手機看資訊

            免責聲明: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山西房地產門戶網無關。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,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、文字的真實性、完整性、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

            加入城市買房砍價群,實時討論購房熱點話題

            關注公眾號
            獲取樓盤信息
            添加給利姐
            進群聊房

            加入買房砍價群

            • 討論購房話題
            • 你問我答
            • 專業講解
            • 全面分析

            今日熱點要聞

            熱門樓盤

            更多特色樓盤

            主站蜘蛛池模板: 灵川县| 荣昌县| 梅州市| 松滋市| 陆川县| 都安| 焦作市| 绿春县| 保山市| 莲花县| 高州市| 益阳市| 荆门市| 铜山县| 牡丹江市| 周宁县| 承德县| 阿图什市| 九寨沟县| 临湘市| 北宁市| 深州市| 玛多县| 罗山县| 固阳县| 马龙县| 乌拉特后旗| 阿拉善盟| 陇西县| 五大连池市| 古浪县| 淮滨县| 阿瓦提县| 上饶县| 普兰县| 西吉县| 泽州县| 泰来县| 福州市| 马鞍山市| 景德镇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