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戰中的太原:用筆墨記錄烽火太原
太原新聞網 2025/07/25
慕湘,長篇小說《晉陽秋》的作者,1916年出生于蓬萊,原名慕顯松,1964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。
1936年年底,慕湘來到太原參加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,1937年7月,任太原縣犧牲同盟會特派員。太原失守后,慕湘組織的抗日游擊隊被編為第二戰區戰地總動員委員會太原支隊、第二支隊,他任支隊政治主任。
1938年,部隊縮編為山西第二保安司令部第一支隊二營,慕湘任教導員。隨后,部隊又改編為山西新軍暫一師三十六團二營,慕湘任教導員。他率領部隊艱苦奮戰,努力提高部隊軍政素質,大力發展地方武裝,擴大晉西北抗日根據地。
潛伏太原:抗日救亡的雙面戰士
1936年的太原城,暗地里涌動著一股抗日洪流。時年20歲的慕湘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,以“地理教員”身份潛入山西國民師范學校。他的真實任務是秘密發展抗日力量,推動閻錫山與共產黨合作抗戰。
在講臺上,慕湘掛著閻錫山政府頒發的教員證,講授的卻是“特別版”地理課。現存該校1936年學生筆記顯示,他當時指著太行山地形圖說:“這里的等高線不僅是山脈的褶皺,更是游擊隊的生命線——每道山脊都能讓日軍坦克變成廢鐵?!闭n后,他組織“抗日研究會”,學生們后來大多成為山西新軍的骨干。
慕湘同時擔任中共山西工委聯絡員,在閻錫山眼皮底下開展統戰工作。他白天油印《犧牲救國》周刊,用“鐵流”等筆名宣傳黨的主張;夜晚穿梭于太原城西的兵工廠,爭取技術工人為新軍制造武器。1937年9月,山西新軍正式成立時,他參與制定的《政治工作條例》明確規定“每支連隊配備文化教員”。這項制度后來被八路軍全面推廣。
烽火著書:《晉陽秋》的誕生之路
1937年11月太原淪陷當晚,慕湘隨新軍撤離時,特意繞道文瀛湖畔。他后來在回憶錄中寫道:“那一刻我就發誓,定要把這些故事寫進書里。”
1953年,從抗美援朝戰場上回來的慕湘,利用休假時間完成20萬字的小說初稿,這就是《晉陽秋》的雛形。
1959年國慶期間,黨組織向慕湘下達了寫作任務,促使他下定決心盡快完成《晉陽秋》的創作,經過9個月的艱苦努力寫完初稿,又經過兩年的反復征求意見和多次修改,終于在1962年4月把70多萬字的《晉陽秋》交解放軍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。
1978年,慕湘向總政治部請創作假獲得批準,離職開始專事寫作,終于完成長篇小說“新波舊瀾”四部曲除《晉陽秋》之外其他3部《滿山紅》《汾水寒》《自由花》的創作,共計130萬余字,創作時間跨度達25年之久。這位16歲就投身革命的老戰士,用一部部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巨作,為波瀾壯闊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,特別是抗日根據地太原縣軍民英勇戰斗的感人事跡,留下了永遠的文學記憶。
《晉陽秋》:一部用小說寫就的抗戰信史
小說《晉陽秋》主人公郭松就是融合了多位山西新軍和犧盟會干部形象的文學典型,其原型主要包括山西新軍將領董天知、八路軍二縱隊司令員趙爾陸、新軍重要領導人雷任民和作者本人等。
慕湘在1983年山西作協座談會坦言:“郭松是千萬犧盟會干部的縮影?!痹谄渌匾巧?,郭松妻子藍蓉的原型是藍佩云,通過她塑造的女性知識分子形象,再現了太原女學生繡制抗戰絹帕的真實事件(2002年重修崇善寺發現的原件);通訊員小陳的原型是陳達,其1941年寫給母親的家書與小說情節完全一致(該家書2015年由其后人捐贈給國家圖書館)。
書中描寫的“夜襲陽明堡機場”“神頭嶺伏擊戰”等戰役,戰斗時間、坐標與日軍《華北治安戰》記載高度吻合。新軍使用的“高粱稈綁炸藥”等土裝備,已被軍事博物館收藏。日軍少佐三浦敏夫的后人曾來信確認:“書中描述的日軍心理精準得可怕?!?
這本書完整記錄了山西特殊統一戰線形成過程,保存了237個消失村莊的原名與位置,收錄了86首失傳的山西抗日民謠。
慕湘創作的《晉陽秋》及其他3部作品構成的“新波舊瀾”四部曲,是用20年戰火、40年堅守鑄就的以太原抗戰為背景的著作,已然超越文學范疇,成為解碼山西抗戰的鑰匙。
掃描上面二維碼
手機看資訊
加入城市買房砍價群,實時討論購房熱點話題

獲取樓盤信息

進群聊房
- 相關閱讀

加入買房砍價群
- 討論購房話題
- 你問我答
- 專業講解
- 全面分析
今日熱點要聞